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卷二(下)-新资讯
来源:哔哩哔哩时间:2023-06-16 14:52:28

我们今天接着讲后面的5个故事

故事六

齐国成侯邹忌和田忌交恶,要陷害他,就派人拿十斤黄金,到街上找算命先生,说:“我是田忌的手下,我家将军三战三胜,想举大事,您算一算看能不能成功。”等那算命的出门,邹忌派人把他抓住,告发此事。田忌有口莫辩,逼上梁山,率领他的家丁攻打临淄城,要抓邹忌。未能攻克,田忌无法,便流亡楚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评:我们原来在学校里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一直是个正面人物,《战国策-齐策》里对于赞美邹忌的陈述还有很多,皆称成侯邹忌除弊革新,选才任能,惩恶扬善,使得齐国内部朝不藏奸,野无遗贤。那这里仅因邹忌与大将田忌政见相异就要陷害他显然是不符合对邹忌的描述的。

至于对邹忌陷害田忌的缘由,后世多作“阴谋论”的解读,认为当初策划阴谋的真正主使者,其实是担忧田忌功高震主的齐威王。嫉贤妒能的邹忌,不过是威王御用的白手套罢了。因为战功累累的骄兵悍将,自古以来都是君主最难处理的人事。用之则忧尾大不掉,弃之则恐反噬一击。彼时的田忌如日中天,齐威王因此而生出节制的念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许他自始至终都相信田忌的清白与忠诚,但为了齐国的长治久安,又不得不让田忌背上谋逆的骂名,。

最有力的证据是当田忌落难时,邹忌并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暗中帮助他在楚国立足。

故事七

秦孝公同意卫鞅的建议去攻打魏国,两军相拒,卫鞅为公子卯送去一封信,说:“我之前和公子您也是好朋友!如今各自为两军大将,我不忍心相互攻杀,不如咱俩见个面,缔结盟约,高高兴兴喝个酒,然后各自休兵,让秦、魏两国人民安享和平,公子以为如何呢?”

公子卯轻信了卫鞅,驱车去与卫鞅会盟。盟约签订,把酒言欢,卫鞅埋伏的甲士冲上来,袭击俘虏了公子卯,然后发动进攻,大破魏军。

评:这个也是《孙子兵法》中一直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有很多人说“伐”在这里是讨伐的意思,也就是瓦解对方的计谋。“用谋计取胜”这个解释是不对的。直译下来或许有些区别,但是瓦解对方的计谋本质上就是用谋计瓦解,所以用在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妥。

在这里再提一点,这个计谋难免会涉及到一个信用的问题,所以这个计谋一旦使用,并且传开,卫鞅就再也用不了第二次。而且也是因为这场战争,商鞅后面想逃到魏国,不被允许。

故事八

在《论语·季氏篇》里,季孙氏图谋要攻打颛臾,冉有和季路来告诉老师。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他想得到颛臾城,找个理由说颛臾对他有威胁,担心颛臾以后会对他不利,我看他要担心的,不是颛臾,而是他自己的那些所谓心腹!后来呢,果然被孔子说中,季孙氏家臣阳虎作乱,胁迫季孙氏,攫取了鲁国摄政权力。当然,阳虎的权势也没能保持下去,他很快也倒台流亡了。

评:不管干什么事,你一个人干不了,总得有人跟你干。如果你仁义,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所以你的所谓心腹,也不可靠逐利者最重要的,是防着萧墙之内的自己人

这也是为什么说看这个人能不能处,一定要看他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

故事九

义和利,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义是本,利是末;义是先,利是后;义是因,利是果。理解这个先后次序,就接近得道了。还有一句类似的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和收获也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很多人不理解,怎么能不要收获呢?不是不要收获,是问收获没用,那问不来,你问它干吗?只有问耕耘,才有收获。

那么,行仁义是不是就一定得利益呢?不一定!得不到怎么办呢?孔子说了:“求仁得仁,何所怨。”你不要有所期待,不要翘首以盼,要埋头苦干,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

评:现在人们都很浮躁,很少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都想着马上就能得到回报。可殊不知,收获是结果,耕耘才是重心要做的事情。

如果得不到利怎么办?求仁得仁,自己在不断进步,不一定非要什么收获。

故事十

秦国公子嬴华和张仪率师攻占魏国蒲阳。张仪说服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公子嬴繇到魏国做人质。然后张仪游说魏王说:“秦王对魏国是相当厚待了,魏国不可对秦王无礼啊!”魏国于是把上郡十五个县,全部割让给秦国。张仪回到秦国,秦王任命他做宰相。

评:魏国为什么割十五县给秦国,不是魏国重视礼仪,而是魏国已经守不住上郡了。这么些年,魏国在东方大量用兵,西方一直处于守势,但河西守军已经被秦军逐步蚕食消灭,河东也岌岌可危。

秦国两年前拿下了河西地区,此次又渡过黄河,攻击魏国河东地区最北部,彻底切断了魏国上郡和魏国河东地区以及国都的联系。上郡落入秦国手里,是迟早的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