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焦点观察
来源:顶端新闻时间:2023-06-02 07:13:1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独生子女获得的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得到来自于母亲和父亲的全部支持。


(资料图)

比如关爱呵护以及经济资源。

但与此同时,独生子女也常常被人们认为他享用了家里的所有资源。

会理所应当的变得更加自私,不懂得分享。

尤其是在求职的过程中,更是会有许多面试官第一句话便打听面试者是否为独生子女。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独生子女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家庭成员会过度的关爱他们。

同意他们的所有要求,或是为其解决一切问题。

如此一来,独生子女便会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逐渐变得依赖父母,甚至是产生消极心态。

事实真是如此吗?倒也未必,独生子女是否会形成自私的性格取决于家庭的教育方式。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家长若过分溺爱孩子就会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

但如果培养其独立自主和责任感,子女就会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

在当代社会,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将近2亿人,

他们正面临着残酷的现状,童年过得有多幸福,成年后就会有多苦。

很多90后和00后的群体都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们从小便被家人宠爱,

有些人甚至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纵使其看上去很幸福。

可他们的内心却异常脆弱,就宛如温室的花朵,经不起一点狂风暴雨。

这样的孩子性格强势,可他们这么做却并非出自本心,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更多关注。

家长是孩子成长之路上中最关键的引导者,他们必须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又要教育孩子独立思考,承担责任。

成熟的家长深刻的明白拒绝孩子的无理取闹有多么重要,

因为一旦迁就孩子的所有要求和欲望,就会让孩子习惯了依赖,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武志红曾说,溺爱是指给孩子的关注和爱太多,从而导致其难以自我约束。

实际上溺爱并不仅仅是对孩子过度的关注和关爱,还和父母的心理状态有关。

每个个体的精神世界都包含内在的父母和是内在的小孩,

这些形象影响力可能会随着时间和人生经历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当我们变成了抚养者时,精神世界的“父母”就会起作用。

我们会参照童年时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育儿方式,

与此同时,内在的小孩也会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过度宠爱来弥补内心的缺失和不足。

小时候没能得到足够关怀的人会在长大后更容易溺爱孩子,他们想把童年缺失的那份爱在孩子的身上弥补回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生命。

他们的需求和我们童年时或许存在差异,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尊重其个性,

不能简单的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进行教育。

溺爱孩子的父母会把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情感投射在孩子的身上,

从而忽略了他们真正的需要,这种做法会让他习惯性的依赖父母。

容易让他们混淆,困惑,不安以及失落。

真正的爱是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点后,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而非盲目的迎合孩子的需求。

有一对父母是包办型父母,他们常常让孩子感觉窒息和束缚,

这类父母总是过度干预和控制孩子的生活,不给其足够的自主空间。

不允许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这样做会导致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父母抑制的状态里。

无法体验人生的乐趣和挑战。

还有一类父母叫做讨好型人格,这类父母往往会教育子女以取悦他人为主要目标,

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由于没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我认知的习惯,

这个孩子在长大后往往会产生种种问题,比如社交能力不足,出现自卑或焦虑的情绪等等。

这类父母大概率会培养出同样性格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认为只有通过迎合他人的希望和要求,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爱。

他们的内心缺乏自我价值和自信心,这一切都归咎于父母教育方式的失败。

童年有多幸福,长大后就有多苦,这件事未必代表着独生子女不好,

其根源或许来源于父母不正当的教育方式。

童年的幸福未必是真的幸福,但成长后所经受的苦却是真的苦,

总而言之,若想让孩子长大后过得更加幸福,父母务必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其足够的关爱呵护以及正确的教育。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关键词: